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集中申请期项目评审结果,共资助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十类项目53159项。
仅仅一天之后,即8月28日,已有部分获资助人陆续收到《计划书填写通知》。而细心的申请人很快发现,今年的计划书中嵌入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条款——“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论文中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将占20%以上”。
这将会对国产期刊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呢?一起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展开剩余94%网友评论 01
这对于国内的那些处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中小课题组来说,无疑又是一条雪上加霜的规定。
因为国内科技期刊对比同等水平的国外期刊更难投中,有一些国内期刊甚至已经沦为了人情利益输送的产品,发这样的期刊都得有帽子才行,中小课题组根本投不中这样的期刊。(来自知乎刘易安)
网友评论 02
朋友圈里对这条消息疯狂转发,弹冠相庆的,都是国产期刊的编辑,以及几个国产期刊的编委。
这回可以好好收割了。
至于顶级国产期刊的玩法,谁能投的上去,各位应该都懂,没有大佬没有依靠的学者的生存空间进步被压缩。
网友评论 03
讲道理要完成这个指标也不困难。
国产期刊数量大,光各个学校的校报就几十上百种,加上中文的,英文的期刊,确实不难达到。
而且最后结题的成果统计是自己上报的,比如我发了两篇国产的,15篇国外的,那我就上报最好的八篇,剩下的七篇不登记,不上报控制百分比就行。
但是这项规定也有不少隐患。其一是低质国产期刊灌水会更加理直气壮,甚至学校学院会通过行政命令摊派强制教师去投一些水平不高的期刊。其二对于某些国产期刊而言,权力更大,圈子化更加严重。
本来就对普通科研人员不友好的投稿环境会更加恶劣,成为大佬巨佬们交易的新筹码。(来自知乎56791)
网友评论 04
至于未来,我猜会带来两个结果。
(1)国内期刊“添头”属性更加明确。大家都知道很多文章是为了凑那20%,期刊变成了一个人为创造的大水池子。
(2)因为大家不得不发国内期刊文章,那些把持着这些期刊发表权的大佬们地位更加超然(他们可不是学阀哦,人家是德高望重的期刊编辑)。
青椒们好不容易搞定国外期刊,国内这杯酒也得敬好。不敬?想敬都不一定有门子呢!(来自知乎武川城外)
网友评论 05
明明有远比发国产期刊重要的多的东西:学术成果中文化。推国产期刊纯粹是利益,推中文才是最有利的。
一来,国自然的所有学术成果都是国家资助,让我们大家能享受到是理所应当的,看了能不能理解是普通研究者的事。特别是初高中生,若能因此产生兴趣更是一件好事。
二来,AI时代语料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文语料库一直被诟病高质量的信息太少,把国内科学家的最新学术成果转化为中文十分有必要。(来自知乎LovelyHibiki)
网友评论 06
论文不论发在哪里都是一个结果体现,只要这个结果好就可以!
国内期刊杂志现在还跟不上部分国外SCI的根本原因还是语言,非英语母语国家哪个国家办的英文刊物成功的案例几乎没有。
我认为减少国外开源杂志的投稿量才是正确方案,特别是那些一篇四五万版面费的……
关于基金申请过程,还不如改成不看成果,只看本子,双盲审评审!
其实中国的国自然选拔制度跟高考类似,考察的是这个人过去的学习能力甚至背景,而不是未来的潜力!(来自知乎风英)
网友评论 07
从总体的角度来说,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国家出钱让你做科研,鼓励投稿国内期刊无可厚非(结合之前开源期刊疯狂敛财的新闻)。
要建设完整的学术系统,学术期刊是很重要的一环。
从个人角度来说,20%的比例,不要求一作/通信,不要求SCI/EI的情况下,如果都完不成,说实话得到资助也是差点意思。(来自知乎随便起个名)
网友评论 08
目前国内期刊的评审和录用等方面的公正、透明度,说实话距离一些国外老牌期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总归要出台一些政策支持一点点来改善提高。
如果依然是好文章都发国外,国内期刊当大佬们的垃圾桶,那么就会造成差距越拉越大的恶性循环。
网友评论 09
还好只是要求国产期刊,没要求国产英文、国产SCI 期刊。中文期刊好几千种,结题无忧。
网友评论 10
这一要求有促进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初衷,但也得解决国内期刊投稿难、人情稿等问题,不然可能给中小课题组增加负担。
中文核心期刊投稿现状中文核心期刊投稿现状:初审砍半(退20-50%),外审绞杀(退70%-90%),终审仅存5%!
在学术期刊投稿领域,C 刊投稿堪称一场难度系数极高的 “闯关游戏”。数据显示,C 刊初审阶段退稿率高达 20%-50%,外审环节更是 “腥风血雨”,退稿率飙升至 70%-90%,历经重重筛选后,最终能通过终审的稿件仅占全部投稿的 4%-5%。
01 为什么C刊投稿这么“卷”?
供需失衡
在高校 “非升即走” 的严苛考核机制下,青年教师纷纷涌入投稿大军,而 C 刊有限的版面迫使编辑部不得不层层筛选,优中取精。
学术评价体系单一
许多单位将 C 刊数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这导致学者们扎堆选择保守稳妥的选题,同类研究大量涌现,内容同质化严重,进一步推高了淘汰率。
期刊间 “内卷”
为提升影响因子,C 刊更倾向于刊发知名学者的重磅研究成果,使得普通研究者的发表空间被大幅挤压。
02 投稿建议
一、深入研究目标期刊风格,精准把握其选题方向(如侧重实证研究或理论探讨)、方法偏好(如计量分析或质性研究),避免盲目投稿;
二、突出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清晰阐释 “研究问题是什么” 及 “为何值得研究”,以此吸引初审编辑关注;
三、详尽说明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过程、分析步骤(如访谈记录处理流程)、模型构建依据,降低外审时的质疑风险;
四、投稿前主动寻求导师或同行审阅,着重检查创新点表述是否到位、结论推导是否合理;
五、密切关注期刊发布的动态信息,尤其是 “重点选题指南”,契合指南的论文往往更易脱颖而出;
六、保持良好心态,正视 C 刊不足 5% 的录用率,将退稿视为常态,建议采用 “阶梯式投稿” 策略,先从优质普刊积累经验,再挑战 C 刊。
国产SCI/ESCI期刊截止到2025年6月18日,WoS上有IF的国内期刊(SCIE和ESCI期刊)不到美国的1/10的比例!
国产SCI/ESCI期刊目录
01 国产期刊的“逆袭”
在2025年的中科院分区表中,国产期刊的表现堪称“逆袭”。《Science Bulletin》《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老牌国产期刊稳居一区,《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科学通报》中文版)这本影响因子仅为1.1的期刊,居然从中科院4区一跃升至1区TOP。此外,《Nano Research》《Biochar》《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等细分领域期刊也纷纷跻身一区。这种“集体升区”的现象,被部分学者视为中国学术“自主权”建设的成果,但也引发了广泛的质疑与担忧。
02 国产期刊升区的“争议”
然而,这种“逆袭”并非毫无争议。部分国产期刊的分区提升被指存在“隐性扶持”,例如《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的升区,被质疑与其作为中科院“亲儿子”的身份密切相关。更有甚者,部分新创刊的国产期刊在短时间内迅速升至一区,却缺乏足够的学术积淀与国际影响力,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分区调整,不仅让科研人员感到困惑,也让学术界的公信力面临严峻考验。
网友针对国产期刊大幅升区的评价
03 国产SCIE/ESCI期刊高额版面费
根据 DOAJ 的统计,针对收取 APC 的 OA 期刊, 中位数为 600 美元,平均值为 889 美元 ,统计的这些国产英文期刊的APC 中位数为 3000 美元,平均值为3085.39 美元 (上表统计的期刊IF为头部期刊,所以可能会导致文章处理费用高于DOAJ统计的数值)。
对此,网友辣评:
看到这么多钱花在版面费上,不得不让人反思:这到底值不值?发表论文确实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但这难道不应该让科研项目本身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吗?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一直很看重论文发表,这是否该改改了?
国产期刊发展困境2025年4月21日,国内知名刊物《天府新论》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投稿提示,引发广泛关注。该提示总计有6条,可以简要概括为:
1、不歧视身份,不提倡导师“挂名”,鼓励硕、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2、不对一稿多投作者作纳入黑名单的惩罚;
3、不要求投稿时遵照该刊引证规范;
4、一篇文章只允许挂一个基金项目,并要求基金项目与拟发表论文具有实质性关联;
5、该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6、该刊未与任何论文中介机构合作。
《天府新论》的前三条提示在国内众多的期刊投稿要求中(显性或隐性的)显得相当“特立独行”,称之为投稿“新政”不为过。“新政”非但没有遭到质疑,反而引来大量学者的支持,反映了学术共同体对目前国内期刊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不合理境况的不满。
通过万维书刊网高级检索获取的数据来看,核心期刊的身份歧视问题的确非常严重。
国产科技期刊何时支楞起来?“当前中国科技期刊面临双重困境,即优质稿源外流、质量评价缺失。”在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发问,我们花钱买仪器、做研究、发论文,再花钱买期刊回来看——这笔账划算吗?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作者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文量为72.87万篇,约占全球的1/3,但中国SCI期刊数量少,发表中国作者论文仅3.34万篇。我国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承载能力与我国国际论文发表需求相去甚远。
面对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一流这一课题,会上多位专家呼吁,现在已经到了体系化变革的节点,中国科技期刊应当定位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而不仅仅是“论文容器”。
01 提升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正逐步从单一关注影响因子,转向关注期刊发表成果的学术价值、期刊在学科领域的认可度。
02 破局“小弱散”
学术评价改革需回归科研本源,打破“顶刊崇拜”,冲出“影响因子陷阱”,建立问题原创性、方法突破性、战略契合度“三维质量评估模型”。
除评价体系外,我国分散的办刊模式难以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竞争。中国亟须打造国家级出版平台,推动旗舰期刊集群化发展。
03 筑牢学术诚信“防线”
AI对科学的影响已经体现在每个环节,需要出版商通过透明的同行评审、数据共享等技术手段加强学术界与公众之间的信任。
总结2025年国自然新规释放出什么信号?科研人员又该如何应对?
01 政策出台背景:打破“唯SCI”与提升国际话语权
这一政策并非突然出台,而是近年来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脉络的延续。自2018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直指科研评价中长期存在的“唯SCI”倾向。
同时,中国科技期刊虽然数量众多,但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与国外顶级期刊仍有差距。据统计,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SCI论文中,仅不到10%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这种“两头在外”(研究经费来自国内,优秀成果发表在国外,最后再高价购买数据库)的局面,不仅导致巨额资金外流,更制约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的话语权。
02 20%指标:硬性要求背后的深远考量
基金委此次设置20%的发表比例要求,具有多重深意:
引导科研资源向内倾斜:通过项目资助的杠杆作用,引导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期刊发表,助力本土期刊质量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增强学术自主权:减少对国外期刊体系的过度依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构建自主知识传播体系,保障国家科技安全。
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实质性推动科研评价从“唯论文”向“重质量、贡献实”转变,鼓励科研人员重视成果的实际价值而非仅仅关注发表载体。
03 配套措施:构建支撑体系而非简单强制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实施并非简单强制,而是有一系列配套措施:
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已经遴选出一批重点建设期刊,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升其学术质量和服务水平。
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多个学科领域已经或正在制定高质量科技期刊推荐目录,避免“一刀切”和低水平期刊充数。
基础研究评价改革:鼓励代表性成果评价,不再单纯看重论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为国内期刊发表提供制度保障。
04 科研人员如何应对:转变观念与积极适应
面对这一新规,科研人员需要:
重新规划发表策略:在项目设计阶段就考虑将部分重要成果投向国内优秀期刊,而非全部瞄准国外期刊。
识别本土精品期刊:关注各自领域的国内顶级期刊(如《细胞研究》、《国家科学评论》等已成为国际一流期刊),将其纳入常规投稿选择。
重视成果实际影响力:更加注重研究成果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而不仅仅是论文的引用指标。
05 结语:指标是手段,非目的
20%的指标要求看似是约束,实则是引导。其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学术自由,而是引导中国科研生态更加健康、自主、可持续地发展。当中国的科技期刊能够真正吸引和展示全球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时,我们才能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这一政策的落地,需要科研人员、期刊编辑部、资助机构和评价体系的协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自信、开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出版生态。
• 更多科研干货、期刊最新动态、期刊匹配、避雷选刊线下炒股配资网站,可移步公众号“Unionpub学术”
发布于:湖北省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